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Cone Drive(康驱)公司和其他研究机构对蜗杆传动进行改进,发明了二次包络蜗杆传动技术,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二次包络减速机的工作运行涉及多个物理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齿轮传动与力学原理
齿轮啮合定律:二次包络减速机的齿轮或蜗轮蜗杆传动需要满足共轭啮合条件,以保动力有效传递。
力矩传递:减速机通过齿轮或蜗轮蜗杆机构传递力矩,同时降低输出转速,提高扭矩。
摩擦与磨损:蜗杆和蜗轮之间的相对滑动产生摩擦,需要润滑来降低磨损,提高传动效率。
2. 动力学与运动学
角速度与线速度转换:减速机通过不同直径或螺旋角的齿轮实现输入轴和输出轴的速度转换。
惯性与冲击缓冲:合理设计的二次包络蜗轮蜗杆能减少运动冲击,提高设备稳定性。
3. 能量转换与效率
机械能转换:输入轴的旋转机械能通过齿轮或蜗轮蜗杆传递,并转化为输出轴的机械能。
效率损失:由于摩擦和热量损失,二次包络减速机的传动效率低于普通齿轮传动,但合理优化材料和润滑能提高它的效率。
4. 材料力学与热力学
材料强度:蜗轮一般采用青铜,而蜗杆使用高强度合金钢,以减少磨损和提高使用寿命。
热量积聚与散热:由于摩擦作用,蜗轮蜗杆传动产生大量热量,减速机需要良好的散热设计,如散热片或润滑油冷却。
5. 振动与噪声控制
共振现象:二次包络减速机的工作频率需要避开系统的共振频率,以减少噪声和振动。
啮合刚度与误差补偿:蜗轮蜗杆的特殊几何结构减少了冲击,提高了运行平稳性,降低了噪音。
总结来说,
二次包络减速机涉及齿轮传动原理、力学、动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及振动噪声控制等多个物理学原理,其核心目标是实现有效、稳定、低噪声的动力传递。